今年以来,自治州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正在构筑,为全州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㈠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进一步明确粮食功能区,开展标准粮田建设,小麦面积稳定在15万亩,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入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企联盟。特色作物面积保持在44万亩以上,枸杞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加甜叶菊、沙地桑等作物面积。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年内新建规模化养殖场5个,年出栏肉牛肉羊80万头(只)以上。
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州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1278家,入社农户3.68万户,累计创建国家级示范社6家,自治区级示范社71家,自治州级示范社79家。启动认定101家家庭农场,拟申报自治区级示范社3家,自治州级示范社6家。
㈢积极推进农村经济收入结构转型。农村经济总收入逐步向二产、三产转移,今年第一季度全州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不含国营农牧场)24285.6万元,同比减少0.22%。第一产业中,农业收入为856.8万元,占第一产业收入的13.69%,同比增长2.66%;畜牧业总收入为5326.2万元,占第一产业收入的85.13%,同比增长1.27%;林业总收入为43.50万元,占第一产业收入的0.70%,与上年保持一致;渔业总收入为30.00万元,占第一产业收入的0.48%,同比减少15.49%。第一季度,全州农民外出务工人数1.64万人次,外出务工收入3673.6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5.67%和增长2.86%。
二、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业生产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少,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较高、资金额度有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个经济实力不强,有效抵(质)押资产不足,农民贷款担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等等,致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生产投入能力有限。
㈡企农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经营水平偏低,市场信息滞后,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民对生产仍缺乏预见性。农产品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不成体系,农民增收没有稳定的保障机制。部分试点企业和农户的联结点少,约束力不强,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
㈢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有序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
㈣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低。散养畜禽仍然占较大比重,缺少畜牧龙头企业,市场带动能力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㈠发挥好财政扶持产业化发展资金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区域性特色种植的奖励或以奖代补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特色作物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扶持力度,加大对发展家庭农场、小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力度。通过加工企业技改、扩能项目,辐射带动企业从业人员增加,努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
㈡规范培育合作社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配套政策,从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高度,在政策法规、金融扶持、品牌创建等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和激励种养大户、农技人员和农村经纪人兴办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主创办、领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社,促进新型农业主体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新型农业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扶贫带动方面的积极作用。
㈢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林果业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林果产业的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打造特色品牌。抓好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培育提升畜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支持实体经济参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鼓励实体经济参与承担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枸杞、沙地桑、苹果、杏等特色林果品种。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立足城郊和特色乡村牧区,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业兴村和“互联网+农牧业”行动,打造“金字招牌”,让农牧民分享全产业链价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