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

博州棉花提质增效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8年04月09日 16:54 来源:杨新丽 博州农业局  点击:[ ]

一、2017年棉花提质增效成效基本情况

㈠ 棉花产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

博州2017年棉花面积152万亩,皮棉棉总产18.42万吨,全州农民60%以上从棉花种植中受益。尤其是博乐市以东乡镇场的农牧民近90%的收入来源于棉花种植。使棉花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抵御市场风险的主导经济作物,进一步巩固了棉花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经济地位。

㈡ 提质增效成效初显。

博州农业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生产、管理上水平,产品走向中高端、提质增效转方式”这一主线,紧盯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坚持高位推动、科技支撑、项目保障、服务到户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提升棉花质量和产量并重,把“提品质、降成本、增效益”的作为措施抓手,以“保长度、降短纤、绝三丝、降棉结、提品级”的为质量目标,通过“借智引智”,与中国棉花研究所棉花专家、棉花种子生产企业进行社、企、科联盟联合攻关,全面开展棉花提质增效工程。2017年棉花加工质量各项指标不断提升。全州棉花白棉级占比97.01%,长度28mm以上占95.68%,“双28”以上占44.6%,达到“双30”以上占25.4%。与2016年比较颜色级白棉占比提高4.28%,断裂比强度提高0.9cn/tex,长度提高0.2毫米,整齐度指数下降0.4%,全州棉花棉花质量提升初显。

二、针对棉花质量效益的短板查找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㈠ 博州棉花质量效益的短板。

一是和美棉和澳棉质量对比存在的差距。2016年美棉棉花平均长度29.17mm、整齐度81.7%,强度29.83cN/tex;澳棉棉花平均长度29.97mm、整齐度82.7%,强度29.18cN/tex。2017全州棉花平均长度28.9mm、比美棉少027mm、比澳棉少1.07mm。强度28.3cN/tex、比美棉少1.53 cN/tex、比澳少0.88 cN/tex,整齐度指数82.1%、比美棉多0.4个百分点,比澳棉少0.6个百分点。二是与棉纺中高档企业质量需求对比存在的差距。国内棉纺织中高档企业对国产细绒棉3级的质量求是:长度大于29.3mm,长度整齐度达到83%,强度大于30.5克/特克斯,棉结小于170粒/克。博州棉花长度大于29mm的比例只占49.6.4%,长度整齐度达到83%以上占很少,强度大于30cN/tex以上棉花比例只有4.96%左右,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国内棉纺织中高档企业的需求。三是与临近兵团五师棉花质量对比存在的差距。2017年白棉级比例为99.6%,比博州高2.59个百分点,平均长度29.2毫米,比博州高0.3毫米,整齐度82.3%,比博州高0.1百分点,断裂比强29.0比博州高0.7cn/tex。

㈡ 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市、乡镇场对棉花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致,尤其是乡镇场还没有树立棉花提质增效“向质量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的植棉新理念。二是对棉花生产各项促早提质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农民在品种选择上“重量轻质”。乡镇场农户对秋翻冬灌、全耕层施肥、配方施肥等主体技术有不同程度的遗弃,造成棉田匀苗无基础,培育壮苗难度大的窘境。乡镇场和农户对棉花促早熟关键技术措施打折扣,尤其是棉田标准化管理存在短板。例如:部分棉农棉花打顶促早熟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棉农对棉花“三丝”综合治理认识不够,部分乡镇场农户棉田棉花长势偏旺,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二次脱叶技术,影响了脱叶效果。三是在棉花收购和加工过程还有诸多问题。棉花水杂“双十标准”没有落实到位和收购企业抢购棉花不顾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工企业籽棉垛场管理不规范,按籽棉品种、颜色级、长度、回潮、含杂等指标分垛落实不到位,混级混垛现象凸出。因花配轧”和“大清大排”工作落实的不够。部分轧花企业棉籽毛头率低,皮棉长度偏短、短纤指数偏高、轧工质量差、棉结粒数高。异性纤维挑拣、皮棉跟班检验等工作落实不到位,设备操作工人水平低,对棉花加工质量影响大。

三、以棉花提质为中心、补短板为重点、推进棉花供给侧改革

㈠ 制定棉花供给侧改革提质目标和实施方案,推进棉花供给侧改革。

一是春播前,棉花供给侧主要实施县农业局利用冬季农民大培训组织农民到昌吉州呼图壁县、塔城地区沙湾县进行实地学习,分别组织召开了合作社与种植大户、轧花企业、中国棉花研究所、国欣种业棉花社企联盟提质增效棉花座谈会,对2017年棉花提质增效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思想、技术研讨。二是棉花轧花企业、棉花供种企业、中国棉花研究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分别签订了收购籽棉、供给优质棉种、全程技术服务合同,加强棉花提质增效的责任服务管理;三是邀请主栽棉花品种的中国棉花研究所育种家来县进行技术培训,针对棉花主栽品种特性、提质增效棉花管理提出关键措施。四是围绕“提品质、降成本、增效益”的原则,以“保长度、降短纤、绝三丝、降棉结、提品级”的质量目标,详细制定了在精河县棉花区域布局中、品种选择、播种质量、化学调控、打顶、脱叶,机采,加工等系列技术标准规范。

㈡ 提升栽培理念的短板。

博州2017年棉花技术路线上,棉花生产目标由以前追求数量高产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技术改以往棉花“矮密早”的栽培技术路线,向“矮匀早”栽培技术路线转变。优质高效是中心,品种保障是前提,均匀一致是基础,矮是手段,早是保证,打顶是重点,水肥化调是关键。

㈢ 选准紧盯棉花品种这个突破口。

博州属于次宜棉区,棉花品种生育期的要求极为苛刻,品种的早熟性必须满足生育期120-125天,纤维的长度和强度必须达到“双30”以上的标准,否则提质增效是不具备物质条件和前提。所以提出博州棉花供给侧改革机采棉品种选择标准为:棉花生育期120-125天;纤维长度达到30毫米、断裂不强度30cn/tex;衣分40%以上;且抗逆性强。在精河县、博乐市棉花供给侧改革示范区32万亩的品种规范为5个。

㈣ 夯实棉苗均匀一致这个基础。

全面落实精细整地的浅耙、浅播、浅覆土与精准播种技术,实现快滴水技术快出苗、出匀苗,为提高棉苗的整齐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面推广棉花精量播种、品字形播种,1穴1粒精量点播,收获株数控制在1.2万株左右。合理降低棉花群体密度,降低个体间竞争,优化了光温条件,提高群体的均匀度,有利于发挥棉株个体对棉花品质贡献的潜力。 实现了“减密度、控杂质、包长度、提质量”的目标

㈤ 把握好“矮”这个塑形指标。

全州机采棉推广后,由于机采品种始节高度增加了10-15cm,株高相应的增加了10-15cm,近年来全州棉花的株高普遍在80-85cm;在原有高密度的条件下,群体的郁闭度增加,光温条件恶化,早熟性变差,栽培技术路线从某种程度上客观地变样为“高密晚”,有悖于“矮密早”栽培技术路线的初衷。今年棉花供给侧改革主栽的品种,生长势强,抗逆性强、结铃性强,与以前推广的品种相比,个体对光温资源的要求较高,我们认为农机农艺配套上仍需进一步调整,除降密度外,株高必须有所回归。围绕提质增效和高产高效并重的方针,按照良种良法配套的要求,通过阶段性日生长量和株高指标的把握,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塑造健壮株形,优化冠层结构,构建早熟、优质、高产群体。苗期日生长量0.5-1cm,现蕾期株高控制在25-30cm;蕾期日生长量1-1.5cm,初花期株高控制在55-60cm;花铃期日生长量1.5-2cm,打顶定型后株高控制在75-80cm。

㈥ 突出抓实抓好“早”这个保证。

通过栽培技术措施的集成配套,牢牢把握次宜棉区的早熟性,充分利用特早熟棉区有限的光热资源,挖掘棉花产量潜力,避免年际间大的波动,才能保证经济产量和品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力争播种在4月20前播种95%的面积。

1.适时早播,结合棉花播期预测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切实做到适期早播,一播全棉,为实现4月苗、5月蕾、6月花、7月铃、8月絮,壮苗早发的阶段性管理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早打顶,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7月5日前不折不扣的完成打顶工作,打顶后保留6-8苔果枝。

3.做好全程系列化调,全生育期重点做好四次化调,第一次棉苗出齐现行后,亩用甲哌鎓(缩节胺)2克;第二次两片真叶时,亩用甲哌鎓(缩节胺)2-3克。第三次头水前,亩用甲哌鎓(缩节胺)3-4克。第四次封顶定型化调,亩用甲哌鎓(缩节胺)亩用量10-15克。

4.早脱叶、早收获,坚持“絮到不等时,时到不等絮”,吐絮率达到30-40%开始喷施脱叶剂,至 9月10日全面完成脱叶药剂喷施工作,10月20日完成棉花收获。

5.科学水肥运筹,整个生育期滴水320-350方,施用棉花专用肥亩用量50公斤左右,滴水每次不超过40方/亩。坚持头水晚、二水跟、早停水原则,重点做好头水、二水和停水的水肥运筹,促棉花由营养生长为主尽早向生殖生长转化和防止后期棉铃贪青晚熟。头水适当蹲苗,坚持不旱不灌,大面积滴头水的时间控制在6月15日左右,严控亩滴水量在25方以内,只滴水不施肥。二水时间控制在第三苔果枝开花时,亩滴水30方,结合滴水施棉花专用肥5公斤。花铃期灌水周期以7-10天为宜,滴量30-35方/亩次,当基部幼铃直径大于2厘米时,逐渐加大滴肥量,滴施专用肥7-8公斤/亩次。8月份滴水2-3次,滴水量控制在30-20方/亩,每次滴施专用肥3-1公斤/亩。严格停水时间,停水时间早晚直接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


上一条:强化措施 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下一条:博州优化种植业结构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