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各村队党组织主体作用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及派出单位包村联户作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在抓党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脱贫攻坚上持续用力,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
一、大抓思想发动,引导群众“我要脱贫”。一是用十九大精神鼓舞群众。各村队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把宣讲十九大精神和宣传扶贫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早晚走访农忙户、随机走访农闲户、经常走访困难户、重点走访关心关爱户等形式走访23.81万人次,讲清楚乡村振兴战略、讲清楚群众关心的扶贫政策。二是用农牧民夜校激励群众。组织各村队从农村党员“两栖”先锋岗、致富带头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贫困户、农村实用人才在农牧民夜校上开展专题宣讲1024场,组织贫困户到种养殖大户实地走、实地看,安排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到贫困户家中巡回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贫困户的希望。三是用每周升国旗引导群众。通过每周升国旗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脱贫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群众一起评、大家受教育。把“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等内容定到村规民约中去;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规范“四项活动”532次,防止互相攀比、大操大办。让广大贫困户和群众把眼光集中到比家庭责任、比勤劳致富上来,真正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二、加强组织引领,带动群众“一起脱贫”。一是能创业的“扶起来”。对有劳动能力但缺技术、资金、信息的,党组织积极帮助联系工作岗位,2369名群众稳定就业,“一人务工,全家不穷”;安排305名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1977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结对帮带,665户贫困户发展起创业项目;村“两委”和“访惠聚”工作队帮助争取资金、协调贷款、提供服务,把贫困群众领上产业脱贫“快车道”。二是能力弱的“带起来”。全市135个村队党组织带头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157家,把劳动能力弱、难以自我发展的1500户贫困户组织起来,让他们以资金、土地或劳力入股,抱团发展、稳定增收。利用远教平台、“流动毡房+家庭播放点”上党课的方式为农牧民群众播放各类政策宣传片1153场次,提高农牧民借助惠农惠民政策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无能力的“保起来”。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全市各村队党组织组织“脱贫攻坚先锋岗”党员结对贫困户270户,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想办法、出主意、找路子,及时反映,确保事事有回音、有着落。另一方面各村队依托网格化包联机制,划分网格505个,组建网格员队伍1571人,今年以来已帮助127名困难适龄儿童就学、329名困难群众就医、办好事实事5824件。
三、发扬优良作风,感召群众“同心脱贫”。一是全覆盖包联。建立“访惠聚”干部驻村、县级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村联户、机关干部常态化机制。2018年组建“访惠聚”工作队189个955名,与193名县级领导、139名乡镇场(街道)班子成员、451名干部全覆盖包联全市135个村队、58个社区,联系贫困户1769户6814人,做到村村都有县乡领导和“访惠聚”工作队。二是双覆盖住户。开展干部住户双覆盖工作,全市各级干部传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自带被褥、按标准缴纳伙食费、不增加群众负担,目前共收集意见建议1696条,为民办好事实事1.4万件。三是无死角公开。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村务财务监督等制度,扶贫措施怎么定、项目怎么建、资金怎么用等,都由干部和群众商量着办,对每家每户的利益一碗水端平。
四、建强基层组织,筑牢脱贫“战斗堡垒”。一是配强第一书记。统筹调配干部资源选配第一书记190名,其中州直单位选派73名,市直单位选派114名,乡镇场(街道)机关干部选派3名。年初以来,调整能力水平差、不在工作状态的第一书记11名。开办“第一书记大讲堂”,培训村队(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二是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从乡镇场机关干部、“天池计划”人员中选配党支部书记35名,其中乡镇场机关干部33名、“天池计划”人员2名。建立村队(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库579名,由乡镇场(街道)包联领导、第一书记、村队(社区)党组织书记帮带培养。健全乡镇场(街道)党(工)委党校11个,第一季度全覆盖轮训基层干部5173人次。三是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确定2018年度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9个(村队14个,社区5个),“一支部一策”制定方案,摸排问题75个,制定整改措施122条,组织各村队(社区)建立整顿销号情况台账,对标自治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0条》开展指导检查4次,印发检查指导通报4次,发现整改问题27类127个。